新闻中心

未来的智慧建筑如何?且看专家怎么说!
发布时间:2019/08/12

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新建楼盘是否是“智能化建筑”或者是“智能化”程度如何等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能设计和建造智能大厦的工程单位逐渐增多,在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一些智能建筑已经被建成,如上海的商业金融大厦和深圳的赛格广场对国际公开招标进行建设时影响巨大,智能化建筑已成未来的发展方向。

什么是智慧建筑?智慧建筑的必然趋势是什么?智慧建筑有哪些基础特征?在一场主题为全球智慧建筑的峰会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 Justine Cassel、中科院上海高研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德军、阿里巴巴智慧建筑发起人王建勋分享了他们的观点,且让我们来看一看。


01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 Justine Cassel | 智慧建筑的定义

谈到智慧建筑有三个关键词:智慧分析、智慧定制化、 智慧的行为改变。

 一、智慧分析

Justine Cassel 表示,回顾历史,十年前的建筑也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它有四个非常显眼的系统,包括电力系统、暖通空调系统、供水系统和湿度调节系统。什么叫“系统”?系统就是使得该建筑能够将人们的舒适度和气氛调节到最佳。

现在的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多加了监测系统,包括能源监测、暖通空调监测、供水监测、湿度管理。问题在于,这些体系各自为战,没有公共的平台进行连接,这些系统之间的连接性不够,数据无法进行整合。


那未来的建筑是什么样的?Justine Cassel 认为,它是控制整个系统的集合体。今天我们每个房间可以多达10个物理型传感器,但未来,还会有虚拟传感器。虚拟传感器能将物理传感器的数据转化为人的意图,举例来说,咖啡机电磁波释放的波谱图并不是我们需要的,而咖啡机释放出“咖啡已经煮好了,人要喝咖啡”的意图,则是虚拟传感器的作用。

此外,还有大量的二阶传感器,未来智慧建筑能获取这些大数据,并将它转化为意图,同时为了保护人们的隐私对数据进行匿名化,再进行分析化、综合化、虚拟化和可视化,并最后达到了通用化,可以将它复制到整个城市,不仅限于两栋建筑而已。

 二、智慧定制化

展望未来,你回到家里,前厅的传感器通过你的声音及面部表情,识别出你和你的家人,然后门开了,电梯也开了,你家的房间门也打开了。但如果是快递员来了怎么办?如果快递员来了的话,前厅是开的,那快递员可以把快递放到前厅,但快递员无法进入其他的房间。

过去大家上班,室内温度是一样的,座位长得一样,所有的工间是一模一样的。所有人在不舒服的荧光灯下工作。如果他们早到的话就自己打开电脑,因为电脑开机需要10分钟的时间,所以他们就先去喝一杯咖啡。而下班之后,建筑经理要花两个小时从整个楼上到楼下一间一间地把灯关掉;每个办公室有70%的人忘记退出电脑账户,经理需要保存数据后再关掉电脑,这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

现在的情况如何?在美国,有一个智能的恒温器放在地下室,建筑经理为了省电,用一个塑料盒子把它锁起来,因此也被称为“被绑架的恒温器”。办公室员工改变不了温度,只好用外力“教育”恒温器,觉得太热了就把发热的电脑放到恒温器旁边,让恒温器“觉得太热了”把温度调低;如果觉得太冷就包一块冰块放上去,让它觉得冷,这样办公室能温暖一些。

理想的状态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工位,他们的灯也需要去学习颜色、光强度、光温度等,根据每一个员工这一周的健康情况进行调整;每台电脑在自己对应的员工到达电梯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启动机器;每一个椅子都可以根据员工的情况,比如之前受过背部伤病的情况进行椅部的调整。这些建筑更智能,因为它知道使用者的偏好并做出个性化反应。


 三、智慧的行为改变

想象一下,未来你上班到公司,电梯说“要不你直接走楼梯上去,不要坐电梯了”;每20分钟椅子就提醒你要站起来了,因为椅子坐下来的凹形能判断你坐下来多少时间而没有站起来;在你下班的时候,电脑就提示“你每天晚上八点之后才离开办公室,我觉得你应该早点回家”;回家之后电脑告诉你“你现在应该在家里面调低家里的灯光,这样可以更放松”。

当这些建筑太智慧却并不是太智能的话,我们可能会觉得人类有点被设备控制了。整栋建筑都知道我们有个性化的需求,但也有对自主性的需要。 Justine Cassel 认为,现在智慧建筑面临的一些挑战是,谁来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并进行积极的变化?是机器还是人?理想的状态下,建筑应该更好地融入到人的活动中,并且辅助人来做一些决策。智慧的行为改变意味着人们能够有自主性,同时不会被智慧机器所操纵。

总结来说,智慧分析意味着将建筑的数据和其他建筑的数据相关联,与人类的意图相关联;智慧定制化意味着将建筑数据与每个人的愿望联系起来;最重要的是智慧行为的改变,这意味着将建筑数据与人类的期望相关联。


02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德军 | 智慧建筑的必然

 一、智慧建筑是必然

宁德军总结未来的几个必然的趋势:

智慧经济(模式:物联+数据智能+云服务);体验经济(模式:交互+VR+AI);共享经济(模式:连接+使用权流动+信用体系)

他认为,智慧建筑是智慧经济在建筑领域的一个必然的体现,所以,智慧建筑本身就是必然。

从实践的角度,如何判断一个建筑是不是智慧?宁德军表示,过去我们说一个建筑是伟大的,更关注的是它的艺术设计、风格及设计本身背后的内涵。而在将来,我们对未智慧建筑的要求会更高一点,称为“内外兼修”。具体来说,要从四个维度来进行衡量这个建筑的“内功”:环境、经济、社会、技术。

 二、智慧建筑领域哪些东西是必然?

智慧经济的范式是:物联+数据智能(人工智能)+自适应的服务。宁德军表示,通过这个范式可以发现,如果要成为智慧建筑领域生态环境中的一员,要具备两种能力。第一个能力是自由交互的能力,此“自由交互”是基于自适应的服务,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第二个能力是如何才能够使我们的服务有一些智慧的感觉,基于人工智能或数据智能,使建筑能够像人类一样能够自适应地提供智慧服务。  宁德军表示,公式中的服务,可能是云服务,或在云端这部分的计算产生的智能。在中科院有一个计算模式,叫海云协同计算模式。除了云计算之外,把在端局部智能这部分的计算称为海计算。海计算能够使我们大量地减少上传到云端的数据,使我们在局部就产生行为智能,本质上它是一种分层的计算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键技术:大数据、深度学习、VR、AI等。

 三、做智慧建筑的方式的必然

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在未来的智慧建筑里,我们必然要解决场景是什么?必然解决的关键业务场景是基于场景自适应的服务。服务的对象不一样,智慧建筑的定位不一样,这些场景如何能够做到自适应,这些问题提出来,就还会有另外一个必然。宁德军表示,这个必然就是我们来做智慧建筑的方式的必然。

宁德军曾统计过,在最鼎盛的时期中国有380余个城市号称自己在做“智慧城市”。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城市号称自己做“智慧城市”。“我们做智慧建筑,跟阿里说我们是建筑领域的菜鸟。但有多少人做建筑的人说自己是AI领域的菜鸟?更多。”

既然要做智慧建筑,又增加了很多新的要求,怎么做?如果没有一种新的模式,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这种新的模式是什么?是基于群体智能的、社会化的、开放的创新模式,它使能的是一种共创、共享。


03

阿里巴巴智慧建筑发起人王建勋 | 智慧建筑的特征

“阿里巴巴不会做‘房地产+智慧’,因为在我的心中,建筑就应该是智慧的。建筑就应该往那个方向去走,而不是加一个智慧的概念。这不是新的东西,只是基于现在有云计算、大数据以及阿里巴巴自己这样一个经济体的使命而下去做的事情。

王建勋表示,智慧建筑有四个特征:在线、开放、可进化、具有内生的数据模型。

现在的建筑是离线的,建筑里所有的功能或所有的状态都只是仅仅锁在建筑的水泥体里面。如果要成为一个智慧建筑,它一定是跟建筑群体融入到所有大数据的状态里,所以它永远是在线的。在线不是连一个互联网这么简单的概念,它后面一定会存在大数据的平台和云计算的平台。

现在的建筑都是封闭的独立系统,王建勋认为,智慧建筑一定是一个水平的开放平台。如果我们从感知、传输、汇聚的角度,从最后所有开发的角度来说,它一定是一个水平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垂直、割裂的平台。无论是数据、传感系统,还是数据交换系统,甚至是开发,这些东西都是水平、开放的。在安全的架构下是可以相互调阅、相互读取的,可以一起共享状态,共享整个功能。

可进化是指智慧建筑一定是一套可定制的服务平台。以手机为例,在12年前你买了一台功能机,用到它不能用了以后,或出了问题以后就换一个手机。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其操作系统、功能每天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每天在线学习你的数据。你的行车数据、你的移动、你的时间、你的使用习惯,手机根据你的东西,自动更新自己的软件系统,它给你的东西都不一样。虽然你买的是一台手机,但整个的平台都是为你定制的。


现在建筑物联网产生的数据,产生的是单一维度的数据,电力、消防、监控等可以成为一个模型,但它更多是软硬件分离的。但在王建勋看来,智慧建筑是软硬件一体化的,有内生的数据模型。比如说,其实我们的人脑和真实的世界是一个映射,我们在脑海里在重建整个世界的模型。虽然真实的物理存在是一样的,但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抛开钢筋、混凝土和一些基础的物理结构,整个云端智慧建筑的模型里有一个陌生的数据模型。这个数据模型从建筑设计开始就有,包括空间定位、所有的位置信息、所有设备的信息、整个空间的体量等。这些模型不是静态的,它为了构建这个世界和模型来做数据的采集,其目的不是控制。


基于以上四个维度畅想,未来的智慧建筑会是什么样?首先每栋智慧建筑都有自己的数字化模型,而且不断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积累各种各样的数据,并以各种各样的算法去运算。如果所有的监控数据永远在线的话,这些数据化模型在数字的空间是连在一起的。比如今天进入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如果是一个完整的智慧建筑,那当我们到深圳的办公楼里的时候,建筑已经认识你了,因为他们是共同在线的模型。


其次,整个平台是开放的,并不是由个别企业去控制所有。“只要能够为这个建筑里面的管理、可持续发展、入驻的客户、创业平台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我们会开放出去,让这些中小创业者都能定制自己的服务。我们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删除

————伊视贝科技————

中国领先的孪生数字建筑服务运营商

源于美国硅谷的十七年研发技术

自主研发智联无限的CWAD云平台

实时采集各系统设备数据,云端快速生成大数据分析模型,中控集中运营

真正做到可控化、可视化、可量化、自动化,提升运营效率、客户体验和投资回报率。

是中国高端商业写字楼、商场,酒店、园区、医院的智能化首选配置。